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动态 >> 综合报道
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项目回顾
2009-05-22 15:54:30 优品网络
[字体: ]
  一、项目回顾

  2002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参与水灾救援工作,2003年紧急救援项目部正式成立。经过五年的发展,紧急救援项目形成了以救援物资捐赠、现场采买救援物资、生产恢复与灾后重建、备灾与救援能力建设为主的救灾模式,并在项目管理、筹资模式、品牌推广逐渐走向成熟,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都得到很大提升。

  特别是2008年,在经历了年初的南方雪灾紧急救援行动和汶川特大地震紧急救援行动后,紧急救援项目搭建了互动筹资和项目实施平台,实现了公众、企业的参与和实时监督,增加筹资宣传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对特大灾害的救援模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为公益机构参加灾害救援行动提供重要理念和方向。

  截至2008年底,项目共筹集物资及资金4亿多元,先后向新疆、宁夏、内蒙古自治区、陕西、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州、云南、福建、广西、广东、吉林、青海、贵州、甘肃、湖北、河南21省(直辖市)的200多个灾害易发县捐赠救灾物资和资金,项目受益人口达200万人。

  同时,紧急救援项目部积极参与国际重大自然灾害救援行动,向印尼海啸灾区和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捐赠价值4469万元人民币的药品和床垫、布匹等物资以及向缅甸飓风灾区捐赠33万元,用于采购生活物资。

  二、项目理念

  紧急救援项目主要救助我国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水灾,同时,兼顾关注和参与其他有重大社会影响国际、国内自然灾害。在第一时间内,向因灾陷入生活困境的贫困群众提供最及时的救助,减轻贫困灾民的疾苦与不安,并通过生产恢复项目、灾后重建项目提供受灾群众的自我恢复与发展能力。

  同时,公开、透明实施救援项目,实现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互动,倡导和推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之间在灾害救援领域的合作,提升救援相关各方的能力建设和网络建设,并实现救灾资源信息的共享。

  三、项目“亮点”

  (一)快速启动救援响应机制

  1、对于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援项目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救援响应机制,争取做到“第一个到灾害现场的NGO组织”。

  1月29日,紧急救援项目部在通过新浪网发出倡议“有你,这个冬天不会冷——南方雪灾紧急救援行动”; 5月6日,紧急救援项目部通过新浪网启动“我们和你在一起—缅甸热带风暴紧急救援行动”。 这两次紧急救援行动都是国内第一家发出救援和筹资响应的NGO。

  5月12日晚,紧急救援项目部就通过新浪网联合发出倡议,启动“我们心在一起——汶川地震紧急救援行动”,紧急救援行动是国内第一家通过新浪网发出救援和筹资响应的NGO。

  2、快速启动筹款机制

  紧急救援行动启动以后,我们接收社会公众捐赠的同时,积极向企业、合作机构发劝募函,由于多年的积累,有很多企业对我们的救援行动都很认同。5月12日地震以后,就有许多机构和企业打电话询问我们的救援行动。

  ——慈福行动的小James:成都办公室的同事说汶川发生地震了,中国扶贫基金会要不要救?如行动,记得通知我们!

  ——耐克公司的俞菲:我刚听同事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了,情况很严重,你们有什么行动吗?我们的员工很关注。

  ——上海美商会的Oliver:如果你们对这次地震有所行动,记得通知我一下,我好发动我们的会员企业。

  ——伊斯兰国际救援组织驻中国代表马成祥:四川地震你们有什么救援行动?我们总部问需要什么支援。

  3、我们坚持“要把正确的东西,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的人手里” 理念实施救援项目。

  2008年5月14日,以刘文奎常务副秘书长带队的汶川地震紧急救援小组就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快速奔赴灾区。快速采购,快速运输,快速调度,5月16日,我会采买的救援物资就从广州运到四川灾区。

  (二)透明、高效实施救援项目

  1、媒体宣传

  紧急救援项目通过在大灾动员时与优秀网络门户媒体的合作,建立信息传导互动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效、及时与互动性,提升社会各界在筹资公示,尤其是公众参与。

  2、“参与式”项目实施

  (1)灾民参与项目

  项目实施时强调灾民参与项目实施,在物资发放过程中,采取“参与式”发放,由受援群众自己选出最需要救助的受援户,保证物资公平、公正的发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2)捐赠方参与项目实施

  组织捐赠方参与紧急救援行动,深入灾区现场,实现捐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互动。在汶川地震紧急救援行动中,先后组织诺基亚、耐克、百胜、美亚、兆泰置地、上海美商会、东莞小猪版纳等7家捐赠企业代表赴灾区实地考察监测我会抗震项目执行情况,得到了捐赠方的充分肯定。

  (3)组织志愿者的参与项目实施

  志愿者在救援行动中积极参与热线接听、捐赠票据寄送、客户沟通、物流运输协调、报告反馈等工作,是整个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项目实施过程过程中,志愿者是重要的监督力量。

  2007年紧急救援项目部开展的“青海温暖行动”,通过媒体邀请社会公众作为志愿者,同我会工作人员一起到青海,了解整个项目实施全过程,增加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来自北京于小淼、石卓栋两位捐赠人以及演员孙海英作为志愿者赶赴青海参加物资发放活动,他们不仅全部是自费参加此次活动,而且还自己出资,为贫困牧民购买生活用品。志愿者们都说,他们会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也参与到奉献爱心的行列中来。

  3、召开救援行动新闻发布会

  南方雪灾紧急救援行动结束后,我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媒体、捐赠方、受益方参加,详细介绍项目实施进展。汶川特大地震救援行动,我会专门召开2次新闻发布会,介绍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主动让社会各界监督救援项目筹款和项目实施,提高了我会的公信力。

  4、对捐赠方的快速项目反馈报告

  紧急救援项目部在项目结束后,向捐赠方提供书面的反馈报告,详细说明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

  南方雪灾救援行动中,共向壳牌、诺基亚、李宁公司、华为、韦氏车用雪地用车(上海)有限公司、长江三峡、广东高尔夫频道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捐款部分的13个大额捐赠个人和企业反馈了捐赠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汶川地震救援行动中,共向上海美商会、华为、哈斯基、耐克、如新等80余家企业反馈了地震捐赠项目阶段报告,均得到充分肯定。 (三)灵活、科学实施救援项目

  1、灵活项目实施方式

  在南方雪灾救援中,为了克服交通、资金拨付等不便条件,充分利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委托实施项目。确保大部分项目资金在我会实际资金未支付时,由地方政府垫付资金,通过委托协议等形式,确保灾区民众在春节前得到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须救援物资,充分体现了紧急救援工作中的“雪中送炭”。

  2、以灾区需求为中心确定项目实施内容,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

  (1)以灾区需求为中心实施项目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无论从救援物资采购、运输到发放,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个人群面临的问题、困难和需求。我会采购的物资根据不同需求重点,重点采购了大米、食用油、方便食品、瓶装水、防御彩条布等。同时,在紧急救援后期,也采买便于灾民开展生产恢复的烘干机,使灾民在接收外援时也能开展生产自救。

  (2)以灾区需求为中心设计项目

  针对地震造成灾区儿童普遍缺少营养的现状,紧急救援项目部与百胜合作实施“献爱心 送营养”活动,为灾区小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份营养餐(一份面包和一盒牛奶),项目将持续一年,截至2009年3月17日,项目已经覆盖地震灾区6所小学4265名小学生受益。

  (四)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

  截至2008年12月,紧急救援项目部共在天津和武汉、成都和德阳建立4个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库的分布更为优化,救援物资运输的距离缩短,救援行动的效率大为提高。储备的物资包括服装、帐篷、日常生活用品等灾后急需的物资,保证了救援物资的有效性和应急性。

  四个仓库中最大的仓库是天津救灾物资储备库,它属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存条件良好,紧急救援项目天津仓库共有1000平方米,目前储存物资价值2000多万元。

  (五)参与国际重大自然灾害救援行动

  当前,在国际重大灾害救援现场,很少看到国内的NGO身影,而中国扶贫基金会积极探索和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仅对国际上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作出救援反应,而且我们正是通过国际救援学到了很多用于的救援经验。

  2005年,共参与了三次国际救援行动,联合国际美慈组织将价值530万美元的药品捐赠给印尼海啸中的灾区儿童;派出灾害的评估组赴新奥尔良飓风灾区,是中国唯一一个在灾区做灾害评估的小组;派出灾害评估组实地了解和学习国际NGO在巴基斯坦地震的救援响应,并根据实地评估需求情况通过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向灾民捐赠救援物资。

  2008年5月6日,紧急救援项目部联合 “环球祝福行动”携手新浪网,共同开展“我们和你在一起——中国扶贫基金会缅甸热带风暴紧急救援行动”筹资宣传活动。社会公众反响强烈,2天时间共为缅甸灾区筹款33余万元。

  (六)救援能力与网络建设

  2006年、2007年组织两次灾害能力建设培训研讨会,搭建政府与NGO之间、NGO组织之间沟通和合作的平台,提升我国灾害救援响应能力,并搭建了救援项目实施的执行网络,同灾害多发省份的扶贫办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同时,翻译出版2001年版《人道主义宪章与赈灾救助最低援助标准》和2004年版《人道主义宪章与赈灾救助最低援助标准》,通过组织培训和分发,表明紧急救援项目与国际救援网络接轨的行为趋向。

  新版《人道主义宪章与赈灾救助最低援助标准》得到国际红十字红新月联合会、伊斯兰国际救援等国际机构的好评。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家国内外公益慈善组织及相关单位使用手册,并将其中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南。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