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一个被遗忘的世纪老头
2009-06-11 23:20:30 牛二
我只知道他死了,只是非常沉默的死去。在离开新闻的日子里,他就不吭声的死去了,上帝流行把福音带给信仰主耶稣的人们,他信仰主,信仰天堂,但他不信仰三民主义也不信仰共产主义。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不能够看到英雄的骨灰飘落故土,夏威夷兰色的海浪象一首生命颂歌,静静的飘过新世纪的格林威治时间的2001年10月15日,大概是10月15日吧,这个东北的少帅歇息在异国的墓地,虔诚的进行了基督的弥撒之后,与主同去。
我不知道他的主是什么?我不知道在一个落寞老人的心里,什么是他生命真正的主人?在红高粱起伏如潮的东三省,张学良象茁壮的庄稼成长着,从小毛孩到拥兵百万的元帅,张学良的足迹遍布了中国和中国之外,他的前半生在用倔强的热情寻找着领袖,真理和民族的光明。他珍惜每一点闪烁的星光和燃烧的火焰,他从西方民主中领悟到偌大中国需要一个领袖,而这个领袖,他热爱并且期以厚望的领袖就是后孙中山时代的精英蒋介石。
当时之中国,正是列强割据,生灵涂炭的危急关头。军阀的任何一个会议和任何一个宣言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原大战正是军阀关于势力范围的一次大清算。在战争的胶着状态,蒋介石从阎锡山内部去瓦解的努力气色不大,但是在对张学良的疯狂作秀取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少帅出关,蒋介石一鼓作气,让张学良改旗易帜,终于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大统一。
我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翻出这些掉牙的故事时,在我脑海里依稀可以看见一个绝代英姿的少帅跃马扬鞭,驰骋沙场,在他身后是百万雄师的威武和亿万民众的期待。然,从另一个侧面,我看见了他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考量。他穿西装,学洋文。留学欧洲,一步一步的去靠近世界。我也看见在他落寞的时候,在他当卖国贼被万人唾弃的时候,他无奈的眼神和堕落的表情,英雄颓废,生命失色,张学良在大麻的些许迷醉里逃避着痛苦,躲藏着现实。
其实我一直在试图从媒体的舆论里去找寻他的影子,我不奢望在八宝山的进行曲里有他的护灵队,也没有奢望在头版头条把他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更没有奢望举国同哀,为这个挽救民族命运而失去把握这里命运的机会的英雄,我只希望,在我们可怜的记忆里,有一些他的痕迹,在我们真心的关注后,有一些他的典故。我以为我们会怀念会叹息,当我从媒体走到媒体,从报纸走到网络的时候,他的名字在我们这里悄无声息。我不禁要想起那个911事件后,我们对异国人民的死去报以的巨大的关注。张学良淹没在时代的正义和反恐怖和不反恐怖的争议当中,寂寞的离去,轻轻的走了,轻得几乎没有留下足音。
我没有流泪,因为生命的轮回本来就是上天的注定。我也没有悲伤,因为悲伤已经是一种矫情,但,当我在凤凰卫视看见他的专访时,我才是如此清晰和近距离的看着这个老人,头发已落,但笑容依旧,他谈起他的父亲他的儿子和他的女人,谈起在生活中一些久违的故事。然后他说,蒋介石有宏才,但无大量,但他父亲有大量无宏才,所以都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倘若他们两个能够组合起来,则可以创造另外一种天地,在这个老人的侃侃而谈里,我读不到怨气,仇恨和后悔,我读到的是一中了悟之后的洒脱和释然,我不知道在他心里是否真的已经忘记那个风雨飘摇壮士饮血的时代,但是在我心里,他是一面永远飘扬着的旗帜,尽管他已经是一个老人。
自离开东北始,他便再没踏上过故乡的土地。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首童年的歌谣。我知道少帅的童年一定充满了幻想和豪情。或者做一个普通人与赵四在某个田园白头共老,是一种幸福,但是历史和家庭出身让他选择了另一种命运。被背叛被监禁。
在天堂你还好吗?当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关注历史和不关注历史的人们都行将忘记的时候,我在故国家园将他怀念,在秋风里为他祈祷,落叶飘然,根系大地。任何赞歌也许都是多余,而此刻把他想起,将是我们的一种风骨。
谨以此文,献给永远的张学良,永远的少帅和永远的英雄。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不能够看到英雄的骨灰飘落故土,夏威夷兰色的海浪象一首生命颂歌,静静的飘过新世纪的格林威治时间的2001年10月15日,大概是10月15日吧,这个东北的少帅歇息在异国的墓地,虔诚的进行了基督的弥撒之后,与主同去。
我不知道他的主是什么?我不知道在一个落寞老人的心里,什么是他生命真正的主人?在红高粱起伏如潮的东三省,张学良象茁壮的庄稼成长着,从小毛孩到拥兵百万的元帅,张学良的足迹遍布了中国和中国之外,他的前半生在用倔强的热情寻找着领袖,真理和民族的光明。他珍惜每一点闪烁的星光和燃烧的火焰,他从西方民主中领悟到偌大中国需要一个领袖,而这个领袖,他热爱并且期以厚望的领袖就是后孙中山时代的精英蒋介石。
当时之中国,正是列强割据,生灵涂炭的危急关头。军阀的任何一个会议和任何一个宣言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原大战正是军阀关于势力范围的一次大清算。在战争的胶着状态,蒋介石从阎锡山内部去瓦解的努力气色不大,但是在对张学良的疯狂作秀取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少帅出关,蒋介石一鼓作气,让张学良改旗易帜,终于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大统一。
我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翻出这些掉牙的故事时,在我脑海里依稀可以看见一个绝代英姿的少帅跃马扬鞭,驰骋沙场,在他身后是百万雄师的威武和亿万民众的期待。然,从另一个侧面,我看见了他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考量。他穿西装,学洋文。留学欧洲,一步一步的去靠近世界。我也看见在他落寞的时候,在他当卖国贼被万人唾弃的时候,他无奈的眼神和堕落的表情,英雄颓废,生命失色,张学良在大麻的些许迷醉里逃避着痛苦,躲藏着现实。
其实我一直在试图从媒体的舆论里去找寻他的影子,我不奢望在八宝山的进行曲里有他的护灵队,也没有奢望在头版头条把他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更没有奢望举国同哀,为这个挽救民族命运而失去把握这里命运的机会的英雄,我只希望,在我们可怜的记忆里,有一些他的痕迹,在我们真心的关注后,有一些他的典故。我以为我们会怀念会叹息,当我从媒体走到媒体,从报纸走到网络的时候,他的名字在我们这里悄无声息。我不禁要想起那个911事件后,我们对异国人民的死去报以的巨大的关注。张学良淹没在时代的正义和反恐怖和不反恐怖的争议当中,寂寞的离去,轻轻的走了,轻得几乎没有留下足音。
我没有流泪,因为生命的轮回本来就是上天的注定。我也没有悲伤,因为悲伤已经是一种矫情,但,当我在凤凰卫视看见他的专访时,我才是如此清晰和近距离的看着这个老人,头发已落,但笑容依旧,他谈起他的父亲他的儿子和他的女人,谈起在生活中一些久违的故事。然后他说,蒋介石有宏才,但无大量,但他父亲有大量无宏才,所以都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倘若他们两个能够组合起来,则可以创造另外一种天地,在这个老人的侃侃而谈里,我读不到怨气,仇恨和后悔,我读到的是一中了悟之后的洒脱和释然,我不知道在他心里是否真的已经忘记那个风雨飘摇壮士饮血的时代,但是在我心里,他是一面永远飘扬着的旗帜,尽管他已经是一个老人。
自离开东北始,他便再没踏上过故乡的土地。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首童年的歌谣。我知道少帅的童年一定充满了幻想和豪情。或者做一个普通人与赵四在某个田园白头共老,是一种幸福,但是历史和家庭出身让他选择了另一种命运。被背叛被监禁。
在天堂你还好吗?当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关注历史和不关注历史的人们都行将忘记的时候,我在故国家园将他怀念,在秋风里为他祈祷,落叶飘然,根系大地。任何赞歌也许都是多余,而此刻把他想起,将是我们的一种风骨。
谨以此文,献给永远的张学良,永远的少帅和永远的英雄。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 有0 条评论,查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