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批判(第六章) - 个人崇拜与海尔批判!!!
2009-06-12 14:48:11 牛二
第六章:个人崇拜与海尔批判
当年的三株公司鼎盛时期,各分公司和各办事处都必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吴炳新文选》,据说所有中层干部都必须熟读此书,在三株公司的产品宣传册〈三株赋新康〉里,大量的笔墨是在讲述吴炳新作为一个癌症患者如何在自己的潜心研究下战胜癌症的故事,三株公司每天早上开会都要高声朗诵三株口诀,也是由吴炳新亲定的,三株公司对吴总裁之一应语录和训示,都必须绝对服从,当年不仅创造了一个具有神话意义的三株,更创造了一个具有神话意义的吴炳新。一个企业无疑需要绝对的凝聚力和管理上的核心,但是这种以造神运动为手段的个人崇拜,则给企业本身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缺憾,比如在决策上的一言堂,在管理上的一人拍脑袋,三株的辉煌已是昨日黄花,而吴炳新此刻也一定匍匐在某个角落,遥想当年种种得意,不知是落寞还是忧伤,或者沉迷于往日。总之作为一个企业家,吴炳新迅速窜红,同样作为一个企业家,吴炳新又迅速衰落,快若流星。
我们还可以想到很多关于个人崇拜的例子,中国商人在企业宣传的首页上一般都有企业家的头像,旁边附有企业家的讲话,经典的造型就是在前面放台电脑,一边打电话。万科的王石深谙个人魅力与企业形象之妙,常常在媒体上放出妙语,建立自己极富个性的商人形象,前年替摩托罗拉 A6288 打热气球广告,去年攀登珠峰,赚尽眼球。而任志强等地产精英在北京遥相呼应,在中国房地产报上频频露相,地产界的大腕们深恐落于人后。放开地产看家电,倪润峰的长虹、柳传志的联想、李东升的 TCL 和黄宏生的创维,企业家就几乎是企业的代名词,中国人的内心都有个人崇拜情节,而中国的英雄们也有光大门楣的愿望,因此,这样的个人英雄打造乃是正常的产物。也许有人会说,在中国,每个企业都必须宣传自己的核心,才能够被社会所认同,这一点似乎就过分偏激,我们试问,有谁知道宝洁公司的总裁?有谁知道大众汽车的董事长?有谁知道联合利华的中方总经理?我不知道,至少在没有刻意去了解的情况下我很难知道这些企业的实际负责人是谁,而关于他们的个人魅力或者成长历史就更难以耳闻,但是并没有阻碍这些公司成为市场的宠儿。
我决不反对企业家自我权威的树立,也决不认为宣传了企业家就是搞个人崇拜,但我坚决反对那种把对企业家的宣传凌驾于对企业和产品宣传之上的行为,中国企业家的艰辛创业必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只是在一个被视为企业之神的企业家离开企业之后,我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凝聚力又从何而来?就好象长虹的倪润峰短暂隐退之后又再度出山,原因正是因为没有倪润峰的长虹根本不具备凝聚力,但是倪润峰不可能永远为长虹服务下去,若是一个企业会随时因为一个企业家的个人状况而摇摆不定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动力和他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这种企业家个人崇拜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个人崇拜的登峰造极之作当然不是以上几位,而是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海尔的掌舵人张瑞敏。很难说这种个人崇拜是由张瑞敏自己所发动还是由整个企业所自发推动,但是那个新上任的厂长把 18 台不合格的冰箱砸了的故事被不同时代的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甚至走上了哈佛商学院的管理课堂。在中国业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张瑞敏,一是对其经营能力的肯定,二是对海尔这一品牌形象的认同,但是这背后或者还有更深的政治用意。从纯商业和纯管理的角度来说,海尔的成功无疑值得肯定,这种成功究竟在背后耗费了什么样的资源,遵循了什么样的规律,在这里都不做研究。但是,自《首席执行官》在全国播出以后,已经给全社会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即海尔的成功就是张瑞敏个人胆识的成功,为一个企业的老总以电影的方式立传,《首席执行官》开了先河,只是这种先河虽然肯定了中国优秀企业家对中国产业振兴的贡献,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却强化了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崇拜情结,更重要的是,这个电影的播出会使更多的企业家相信,树立个人权威,强化个人崇拜是企业发展之所必须。我相信从此以后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去效仿、去研究,甚至去发扬光大。这种建立在个人崇拜之上的商业文化意识,在我看来,不是好现象,而是悲哀。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标杆,海尔的故事值得向全社会讲述,只是我没有想到是以这种方式来讲述,而国内目前所流行的向海尔学习,去海尔参观,买海尔教材,听张瑞敏演讲之风日盛,似乎中国商人只要沾了海尔之风,学了海尔之术,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殊不知,企业的经营没有模式可搬,市场的策略没有常例可循,任何一个企业和企业家都必须立足于自身企业实际,采取实用得体的战略战术,方可决胜市场。
当年的三株公司鼎盛时期,各分公司和各办事处都必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吴炳新文选》,据说所有中层干部都必须熟读此书,在三株公司的产品宣传册〈三株赋新康〉里,大量的笔墨是在讲述吴炳新作为一个癌症患者如何在自己的潜心研究下战胜癌症的故事,三株公司每天早上开会都要高声朗诵三株口诀,也是由吴炳新亲定的,三株公司对吴总裁之一应语录和训示,都必须绝对服从,当年不仅创造了一个具有神话意义的三株,更创造了一个具有神话意义的吴炳新。一个企业无疑需要绝对的凝聚力和管理上的核心,但是这种以造神运动为手段的个人崇拜,则给企业本身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缺憾,比如在决策上的一言堂,在管理上的一人拍脑袋,三株的辉煌已是昨日黄花,而吴炳新此刻也一定匍匐在某个角落,遥想当年种种得意,不知是落寞还是忧伤,或者沉迷于往日。总之作为一个企业家,吴炳新迅速窜红,同样作为一个企业家,吴炳新又迅速衰落,快若流星。
我们还可以想到很多关于个人崇拜的例子,中国商人在企业宣传的首页上一般都有企业家的头像,旁边附有企业家的讲话,经典的造型就是在前面放台电脑,一边打电话。万科的王石深谙个人魅力与企业形象之妙,常常在媒体上放出妙语,建立自己极富个性的商人形象,前年替摩托罗拉 A6288 打热气球广告,去年攀登珠峰,赚尽眼球。而任志强等地产精英在北京遥相呼应,在中国房地产报上频频露相,地产界的大腕们深恐落于人后。放开地产看家电,倪润峰的长虹、柳传志的联想、李东升的 TCL 和黄宏生的创维,企业家就几乎是企业的代名词,中国人的内心都有个人崇拜情节,而中国的英雄们也有光大门楣的愿望,因此,这样的个人英雄打造乃是正常的产物。也许有人会说,在中国,每个企业都必须宣传自己的核心,才能够被社会所认同,这一点似乎就过分偏激,我们试问,有谁知道宝洁公司的总裁?有谁知道大众汽车的董事长?有谁知道联合利华的中方总经理?我不知道,至少在没有刻意去了解的情况下我很难知道这些企业的实际负责人是谁,而关于他们的个人魅力或者成长历史就更难以耳闻,但是并没有阻碍这些公司成为市场的宠儿。
我决不反对企业家自我权威的树立,也决不认为宣传了企业家就是搞个人崇拜,但我坚决反对那种把对企业家的宣传凌驾于对企业和产品宣传之上的行为,中国企业家的艰辛创业必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只是在一个被视为企业之神的企业家离开企业之后,我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凝聚力又从何而来?就好象长虹的倪润峰短暂隐退之后又再度出山,原因正是因为没有倪润峰的长虹根本不具备凝聚力,但是倪润峰不可能永远为长虹服务下去,若是一个企业会随时因为一个企业家的个人状况而摇摆不定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动力和他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这种企业家个人崇拜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个人崇拜的登峰造极之作当然不是以上几位,而是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海尔的掌舵人张瑞敏。很难说这种个人崇拜是由张瑞敏自己所发动还是由整个企业所自发推动,但是那个新上任的厂长把 18 台不合格的冰箱砸了的故事被不同时代的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甚至走上了哈佛商学院的管理课堂。在中国业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张瑞敏,一是对其经营能力的肯定,二是对海尔这一品牌形象的认同,但是这背后或者还有更深的政治用意。从纯商业和纯管理的角度来说,海尔的成功无疑值得肯定,这种成功究竟在背后耗费了什么样的资源,遵循了什么样的规律,在这里都不做研究。但是,自《首席执行官》在全国播出以后,已经给全社会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即海尔的成功就是张瑞敏个人胆识的成功,为一个企业的老总以电影的方式立传,《首席执行官》开了先河,只是这种先河虽然肯定了中国优秀企业家对中国产业振兴的贡献,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却强化了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崇拜情结,更重要的是,这个电影的播出会使更多的企业家相信,树立个人权威,强化个人崇拜是企业发展之所必须。我相信从此以后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去效仿、去研究,甚至去发扬光大。这种建立在个人崇拜之上的商业文化意识,在我看来,不是好现象,而是悲哀。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标杆,海尔的故事值得向全社会讲述,只是我没有想到是以这种方式来讲述,而国内目前所流行的向海尔学习,去海尔参观,买海尔教材,听张瑞敏演讲之风日盛,似乎中国商人只要沾了海尔之风,学了海尔之术,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殊不知,企业的经营没有模式可搬,市场的策略没有常例可循,任何一个企业和企业家都必须立足于自身企业实际,采取实用得体的战略战术,方可决胜市场。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 有0 条评论,查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