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批判(第九章) - 温商之道!!!
2009-06-12 14:40:48 牛二
第九章:温商之道
温州商人往往能从“没有市场”处找到市场,从混乱的市场中寻找商机,从鲜为人知的“边缘经济”夹缝中杀出血路。温州商人的兴盛始于上个世纪,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作为沿海省份,民风渐渐开化,浙江开始涌现一大批背离乡土外出经商的商人,在当地,私营作坊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似乎在一夜之间,浙江商人作为一个整体在神州大地崛起,与传统的山东商人成为南北呼应之势,浙江商人中最杰出的群体就是为创造了温州奇迹和温州模式的温州商人。
精湛的商业谋略
温州人多地少,决定了温州人只能向外拓展,不断寻找一个个新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温州商人如今遍布全国的重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思维仍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他们认为背井离乡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却有强烈的要走出去的愿望,所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改革以前传统的经济强势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商业意识落后,商业经济发展缓慢,商人群体稀缺,重商意识不浓。而和浙江温州有同样地理环境,如福建的闽南,广东的潮汕,湖南的邵东,后来都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人输出地,如今上述地区的商人不仅遍布全国,而且足迹遍布世界。因此在寻找中国现代商人之发展脉络的时候,传统的穷乡僻壤是商人群体的最大发源地,而那些生活安逸,温暖富足的地区,却鲜有以群体状态出现的商人队伍,更别说具有温州商人,广东商人和闽南商人一样的全国性影响了。
如今的温州商人在全国散布最广。最初,他们以手工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如理发、补鞋、裁缝,甚至拣破烂,一个个散兵游勇似的南来北往。后来,他们发现各地时常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纷纷开辟新的商场或商品集散地。这时,“散兵游勇”们就会聚到一起,出谋出钱出力,以求在竞标中拔得头等。今天在全国许多城乡都有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在巴西、南非、欧洲、美洲都出现了新的温州人经营的网点。温州人谋商,首先是集中强大“兵力”攻下一座“城堡”,而后从家乡搬来很多愿意经商的“兵勇”安营扎寨,守住阵地。可以说,这是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巧妙结合。
随机应变的市场定位策略
温州老板有个特点:年轻,头脑灵活,有灵活而准确的市场定位,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转枪口投资。服装、皮衣、皮件、建材、陶瓷、灯具、印刷、电器等等,一个温州老板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可以涉足数个不同的领域。只要能带来利益,他们几乎没有不敢去投资的地方。
永远先人一步的竞争速度
1983年春节,一位温州华侨从美国家里打来电话:“美国警察总署消息,美国警察要换服装,34万人,需要68万副标章,每人两套就是130多万。你们可不可以做?”两个温州个体户心急火燎地直奔美国,向美国警察总署长阐述意向。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出一流标章,两个温州老板不温不火地说:“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你们派两位专员到中国去看一看,费用我们全包。”两位警察署官员来到温州,工人当场表演了从投料到成品只需35分钟的过程,美国警察署的头头们一看,价格只是美国军工厂的1/2不到,而且不需要订金,68万元的买卖立刻成交。温州人如法炮制,做成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标章的生意。
不拘一格的融资方式
温州老板做生意很少从银行贷款,第一是因为温州商人从银行获得资助很难,第二是因为温州商人一般都要远走乡,在银行信誉方面存在着问题,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融资渠道。一是朋友互助。温州人老乡观念很强,极富互助精神。二是赊货变现。温州有一绝:卖人参。全国的参茸市场不在出产地东北,反而在千里之遥的温州。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等级人参,东北供货价是2000元/公斤,而在温州却只卖1900元/公斤,旁观者傻了,明摆着赔本买卖,温州人是图热闹?还是图好看?然而,温州老板却不这样看。在他们眼中,人参不是货而是现金。他们的一般做法是接到人参后,迅速在市场上销售,哪怕低于进货价,变现后获得的现金一年可以做成五六笔生意。这样到年底,人参生意虽然亏了,其他买卖可赚了不少钱,盈亏相抵,利润颇丰,这样温州老板就有了一个货源不断的“民间银行”。他们正是用这种巧妙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流动资金,再将其投入到最赚钱的地方。
积极上进追求务实
温州人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就自己建设;没有资源就搞眼镜、打火机、纽扣等小玩艺儿;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半手工工厂……总之,要干事业就要改变现状,要挣钱就得面对现实,干实的。温州人不爱炒股,对此,连精明的上海人也搞不明白。一向以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著称的温州人,超前意识强,勤劳而不落后,事事都走在国人前头。可是,唯独对股市避而远之,尤其是那些“大款”,投入资金“炒股”的更少。对此,温州人解释极为简单:不熟不做,不实不干。做事情从功利出发,而且毫不掩饰,这便是温州人。去温州做生意,温州人很少有人请客吃饭,大家谈拢条件,但决不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请客吃饭娱乐斗酒上,因为温州人认为请客的成本可以用来降低价格,请客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生意,这对中国内地盛行的请客文化不失为一种坚决的叛逆,温州商人就是依靠这种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客户;
娴熟的模仿技巧
温州人的生意是从青菜小葱小鸡小鸭中“孵”出来的,因此,没有模式,没有传统。好在温州人有一副非常强的模仿头脑。曾经是温州四大经济支柱的纽扣、皮鞋、服装和打火机,最初无不来自于模仿。纽扣只要从外地或国外买的衣服上拆下几颗,仔细研究一番就能够生产。皮鞋仿意大利的,服装仿法国的,打火机仿日本的。温州有很多的同胞散居世界各地,当他们回到家乡,其穿着和用品就成了生意人的目标。到手以后,一夜就可将它解剖完毕,在这个同胞将要出国的前夕,会看见跟自己使用的东西一样逼真、一样精美的仿制品已经摆在了橱窗里。如今,许多温州的企业已经非常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独立的产品,将原先的产品大大提升了一个或好几个档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有 160 多万温州人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创办的企业有 3 万多家,他们中有 37 万多个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总额达 3000 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海外,有 40 多万温籍华侨分布在世界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就有 43 万人。
在温州,几乎家家都有副业,人人都是老板。这种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起来的企业在 “温州模式”的概括中基本上就是小企业的代名词。
2000年的数据则给了这种说法最好的注释。在当年温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为20299户,注册资本总额约104亿元,平均每个企业的注册资本为5万元;而当年1.31万户有限责任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也只是300万元。
此外,根据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丁富提供的数据, 2000年所有在案的有限责任公司中,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24个,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有34个,1000
温州商人往往能从“没有市场”处找到市场,从混乱的市场中寻找商机,从鲜为人知的“边缘经济”夹缝中杀出血路。温州商人的兴盛始于上个世纪,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作为沿海省份,民风渐渐开化,浙江开始涌现一大批背离乡土外出经商的商人,在当地,私营作坊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似乎在一夜之间,浙江商人作为一个整体在神州大地崛起,与传统的山东商人成为南北呼应之势,浙江商人中最杰出的群体就是为创造了温州奇迹和温州模式的温州商人。
精湛的商业谋略
温州人多地少,决定了温州人只能向外拓展,不断寻找一个个新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温州商人如今遍布全国的重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思维仍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他们认为背井离乡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却有强烈的要走出去的愿望,所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改革以前传统的经济强势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商业意识落后,商业经济发展缓慢,商人群体稀缺,重商意识不浓。而和浙江温州有同样地理环境,如福建的闽南,广东的潮汕,湖南的邵东,后来都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人输出地,如今上述地区的商人不仅遍布全国,而且足迹遍布世界。因此在寻找中国现代商人之发展脉络的时候,传统的穷乡僻壤是商人群体的最大发源地,而那些生活安逸,温暖富足的地区,却鲜有以群体状态出现的商人队伍,更别说具有温州商人,广东商人和闽南商人一样的全国性影响了。
如今的温州商人在全国散布最广。最初,他们以手工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如理发、补鞋、裁缝,甚至拣破烂,一个个散兵游勇似的南来北往。后来,他们发现各地时常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纷纷开辟新的商场或商品集散地。这时,“散兵游勇”们就会聚到一起,出谋出钱出力,以求在竞标中拔得头等。今天在全国许多城乡都有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在巴西、南非、欧洲、美洲都出现了新的温州人经营的网点。温州人谋商,首先是集中强大“兵力”攻下一座“城堡”,而后从家乡搬来很多愿意经商的“兵勇”安营扎寨,守住阵地。可以说,这是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巧妙结合。
随机应变的市场定位策略
温州老板有个特点:年轻,头脑灵活,有灵活而准确的市场定位,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转枪口投资。服装、皮衣、皮件、建材、陶瓷、灯具、印刷、电器等等,一个温州老板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可以涉足数个不同的领域。只要能带来利益,他们几乎没有不敢去投资的地方。
永远先人一步的竞争速度
1983年春节,一位温州华侨从美国家里打来电话:“美国警察总署消息,美国警察要换服装,34万人,需要68万副标章,每人两套就是130多万。你们可不可以做?”两个温州个体户心急火燎地直奔美国,向美国警察总署长阐述意向。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出一流标章,两个温州老板不温不火地说:“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你们派两位专员到中国去看一看,费用我们全包。”两位警察署官员来到温州,工人当场表演了从投料到成品只需35分钟的过程,美国警察署的头头们一看,价格只是美国军工厂的1/2不到,而且不需要订金,68万元的买卖立刻成交。温州人如法炮制,做成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标章的生意。
不拘一格的融资方式
温州老板做生意很少从银行贷款,第一是因为温州商人从银行获得资助很难,第二是因为温州商人一般都要远走乡,在银行信誉方面存在着问题,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融资渠道。一是朋友互助。温州人老乡观念很强,极富互助精神。二是赊货变现。温州有一绝:卖人参。全国的参茸市场不在出产地东北,反而在千里之遥的温州。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等级人参,东北供货价是2000元/公斤,而在温州却只卖1900元/公斤,旁观者傻了,明摆着赔本买卖,温州人是图热闹?还是图好看?然而,温州老板却不这样看。在他们眼中,人参不是货而是现金。他们的一般做法是接到人参后,迅速在市场上销售,哪怕低于进货价,变现后获得的现金一年可以做成五六笔生意。这样到年底,人参生意虽然亏了,其他买卖可赚了不少钱,盈亏相抵,利润颇丰,这样温州老板就有了一个货源不断的“民间银行”。他们正是用这种巧妙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流动资金,再将其投入到最赚钱的地方。
积极上进追求务实
温州人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就自己建设;没有资源就搞眼镜、打火机、纽扣等小玩艺儿;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半手工工厂……总之,要干事业就要改变现状,要挣钱就得面对现实,干实的。温州人不爱炒股,对此,连精明的上海人也搞不明白。一向以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著称的温州人,超前意识强,勤劳而不落后,事事都走在国人前头。可是,唯独对股市避而远之,尤其是那些“大款”,投入资金“炒股”的更少。对此,温州人解释极为简单:不熟不做,不实不干。做事情从功利出发,而且毫不掩饰,这便是温州人。去温州做生意,温州人很少有人请客吃饭,大家谈拢条件,但决不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请客吃饭娱乐斗酒上,因为温州人认为请客的成本可以用来降低价格,请客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生意,这对中国内地盛行的请客文化不失为一种坚决的叛逆,温州商人就是依靠这种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客户;
娴熟的模仿技巧
温州人的生意是从青菜小葱小鸡小鸭中“孵”出来的,因此,没有模式,没有传统。好在温州人有一副非常强的模仿头脑。曾经是温州四大经济支柱的纽扣、皮鞋、服装和打火机,最初无不来自于模仿。纽扣只要从外地或国外买的衣服上拆下几颗,仔细研究一番就能够生产。皮鞋仿意大利的,服装仿法国的,打火机仿日本的。温州有很多的同胞散居世界各地,当他们回到家乡,其穿着和用品就成了生意人的目标。到手以后,一夜就可将它解剖完毕,在这个同胞将要出国的前夕,会看见跟自己使用的东西一样逼真、一样精美的仿制品已经摆在了橱窗里。如今,许多温州的企业已经非常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独立的产品,将原先的产品大大提升了一个或好几个档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有 160 多万温州人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创办的企业有 3 万多家,他们中有 37 万多个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总额达 3000 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海外,有 40 多万温籍华侨分布在世界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就有 43 万人。
在温州,几乎家家都有副业,人人都是老板。这种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起来的企业在 “温州模式”的概括中基本上就是小企业的代名词。
2000年的数据则给了这种说法最好的注释。在当年温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为20299户,注册资本总额约104亿元,平均每个企业的注册资本为5万元;而当年1.31万户有限责任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也只是300万元。
此外,根据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丁富提供的数据, 2000年所有在案的有限责任公司中,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24个,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有34个,1000
我要评论 | 有0 条评论,查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