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批判(第十章) - 李嘉诚!!!
2009-06-12 14:39:47 牛二
第十章:李嘉诚
国内商界有很重的李嘉诚崇拜,只要看看李嘉诚富有传奇色彩却又货真价实的简历,我们就不难获知这种崇拜的源泉,作为华人商界当之无愧的领袖,李嘉诚在商界纵横数十年,其引领的李嘉诚时代决非今天一夜之间崛起的暴富所能相比。
李嘉诚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 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 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 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李嘉诚首先是一个难民,然后是一个创业者,最后才成为呼风唤雨的商界天王,这和中国历史上的众多英雄成长之路如出一辙,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犯成大事者,必定有其磨难的人生,苦难而后辉煌是中国英雄成长的自然规律,李嘉诚出身于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从小书香沐浴,颇得门第风范,倘若就是这样,则李嘉诚很可能安乐天年,在社会拥有令人尊重的地位,但决不可能成为商界领袖, 1940 年时,时年 12 岁的弱冠少年即南下香港避难,父亲早死后,即担负起全家营生之重责,就是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李嘉诚成为了一个推销员,也许是家庭的压力,也许是天生的冲劲,李嘉诚在同事中出类拔萃,成为最优秀的推销员, 20 岁后,李嘉诚决心独立门户,创办长江长江塑胶厂,成为塑胶花大王,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李嘉诚一心创业的坚定信念终于使他迈开了事业最重要的一步。
弹丸之地的香港,作为殖民地的一个远东自由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即将迎来他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最得意的是他拥有对政治敏锐的嗅觉,这种嗅觉不是天生的,乃是因为他在中国的生活环境所决定,当时国家凋敝,政治飘摇,李嘉诚正是在政治与战争的逼迫下背井离乡,远来香港,所以李嘉诚的最伟大即是他认识到一个人个人的命运不仅与政治紧紧相连,而且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去改变政治,而是要通过政治来改变自己,直到今天的李嘉诚对中国内地的政治依然谨慎,并持不参与之态,这与霍英东等港商积极参政议政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和李嘉诚一贯坚持的顺应环境而不影响环境的商业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李嘉诚正是基于对政治的敏锐洞察才在日后的香港地产界如鱼得水,他深深的知道,香港作为一个殖民地,背靠中国,其经济走向和商业指标受到祖国大陆的深刻影响, 1958 年成立香港地产公司,即是他预见到香港将依托中国腹地成为重要的经济,流通和金融中心, 60- 年代开始的文革,使香港也倍受震荡,大量港人港资纷纷撤离香港,地产价格一度下滑,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嘉诚果断出击,购入大量地产,后又在经济回升时出手,一进一出奠定了他雄厚的资金实力,直到 1979 年,李嘉诚购入香港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浦,一战成名,从此香港经济的李嘉诚时代开始了。
1979 年后,中国经济改革开始,香港做为自由港,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李嘉诚继续施展他在资本和并购市场的长袖善舞,一个对政治具有敏锐嗅觉,并且拥有大量资本的商人,若是再加上在商业和经济上具备超前的眼光,那么这个人就是商业的全才,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就不奇怪了,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李嘉诚在商业上的完美被我们顶礼膜拜,他所倡导的竞争,财富,与英雄主义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今天的 30 岁左右的年轻人,无不把李嘉诚作为个人梦想的一个图腾,和平时代少见英雄,而李嘉诚似的成功商人可能是整个社会共同认同的英雄,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倡导者,李嘉诚给我们带来的重商,自强,独立的社会人文精神显然具有正面意义;
关于李嘉诚的故事很多,坊间流传甚广的,有一个李嘉诚花一百港币雇人从下水道打捞一个港币的故事,这从某个层面反衬了李嘉诚对财富的态度,那就是分文宝贵,决不虚度,有记者采访李嘉诚什么是财富,李嘉诚手指脚上的皮鞋说这就是财富,记者大惑,李嘉诚随即解释,因为这双鞋已经在我脚上穿了七年了,如果说这些故事仍有杜撰的嫌疑的话,那么李嘉诚在出席西部某省的一个投资洽谈会上说过的一句话却货真价实,他说我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拿出一亿港币决不眨眼,但是谁要是拿他的一个港币去挥霍,他决不能容忍,这句话隐藏在后面的含义就是我李嘉诚有钱,但是这钱是拿来办事的,不是拿来浪费的,可以想见,这种对财富的严谨态度是李嘉诚一生成功的关键,作为出生在中国潮汕地区的中国人,李嘉诚身上一直保有中国传统的勤俭之风,在对李嘉诚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关注其财富的成长手段,而忽略了其对财富的务实态度,大有舍本求末之势,李嘉诚作为华商,颇有传统国人报效家国的理想主义,他自己就放言自己在汕头的投资不赚一分钱,他更是投资 20 亿创办汕头大学,李嘉诚一方面报销家国,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家国怀有复杂的情感,对政治与时局的迷惑曾使他一度拥有新加坡护照,虽然声言永不迁出香港,但他的投资正偏重海外,在诸多欧美企业已经在中国大陆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李嘉诚远未完成他在大陆的商业布局,而李嘉诚在欧洲却举巨资投入到前景未明的 3G 产业,也许在大陆他有难言之痛,曾经雄心万丈彰显其华界领袖的北京东方广场项目胎死腹中,至今已经 76 岁的李嘉诚仍然战斗在商界前线,作为现代华商财富最巨影响最大的一员,李嘉诚究竟还在追求什么?
李嘉诚追求的或许仅仅是一个梦想,或者是作为商人的生活方式,在香港,李嘉诚开着他那辆奔驰 600 ,下得车来,保镖跟随其后,目无表情,但酒店大堂的服务生已经是笑逐颜开,李嘉诚挥挥手,随从即向服务生每人散发 1000 港币作为小费,这样的场景是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场景,财富对于富豪来说,仅仅具备数字上的象征意义,李嘉诚若是再有 50 年,他也许有可能成为世界首富,但是即使有这样的奇迹和际遇,成为世界首富后的李嘉诚的新目标又是什么?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有一点杞人忧天,但是站在金字塔的最高处,我相信任何人都难免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庆幸的是,李嘉诚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东方商人,一直保持着他清醒的头脑和谦逊的品格,即使是在汕头大学的成立典礼上,作为创办人的他完全有理由将自己的名字签到来宾册的第一页,但是李嘉诚翻到第三页才签下自己的名字。
香港是众所周知的“文化沙漠”,这样一个中西合璧的弹丸之地,所产生出来的是华人世界的流行文化,四大天王和武侠小说,无厘头电影,这些文化以他的通俗,浅显,易于复制成为青年一代最为欢迎的文化快餐,香港人既没有中国传统之中的那种正统,严肃与自闭,也不似欧美人那样的个性张扬,但是香港却以弹丸之地创造了让人眩目的商业奇迹,不仅仅是李嘉诚,还有包玉刚,李兆基,霍英东……,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奋斗成为华人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商业巨子,李嘉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恰恰是香港文化当中最积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面,那就是崇尚个人奋斗,追求财富成功,实现辉煌人生,这种文化形态今天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昨天仍然在读着《安妮宝贝》,今天又手捧《李嘉诚》,我们的社会文化已趋于多元,上海的小资可能正热衷于颓废的音乐和文字,而另一部分人,却走在财富的道路上,顺应着李嘉诚们的指引,向着梦想出发。
国内商界有很重的李嘉诚崇拜,只要看看李嘉诚富有传奇色彩却又货真价实的简历,我们就不难获知这种崇拜的源泉,作为华人商界当之无愧的领袖,李嘉诚在商界纵横数十年,其引领的李嘉诚时代决非今天一夜之间崛起的暴富所能相比。
李嘉诚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 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 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李嘉诚首先是一个难民,然后是一个创业者,最后才成为呼风唤雨的商界天王,这和中国历史上的众多英雄成长之路如出一辙,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犯成大事者,必定有其磨难的人生,苦难而后辉煌是中国英雄成长的自然规律,李嘉诚出身于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从小书香沐浴,颇得门第风范,倘若就是这样,则李嘉诚很可能安乐天年,在社会拥有令人尊重的地位,但决不可能成为商界领袖, 1940 年时,时年 12 岁的弱冠少年即南下香港避难,父亲早死后,即担负起全家营生之重责,就是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李嘉诚成为了一个推销员,也许是家庭的压力,也许是天生的冲劲,李嘉诚在同事中出类拔萃,成为最优秀的推销员, 20 岁后,李嘉诚决心独立门户,创办长江长江塑胶厂,成为塑胶花大王,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李嘉诚一心创业的坚定信念终于使他迈开了事业最重要的一步。
弹丸之地的香港,作为殖民地的一个远东自由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即将迎来他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最得意的是他拥有对政治敏锐的嗅觉,这种嗅觉不是天生的,乃是因为他在中国的生活环境所决定,当时国家凋敝,政治飘摇,李嘉诚正是在政治与战争的逼迫下背井离乡,远来香港,所以李嘉诚的最伟大即是他认识到一个人个人的命运不仅与政治紧紧相连,而且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去改变政治,而是要通过政治来改变自己,直到今天的李嘉诚对中国内地的政治依然谨慎,并持不参与之态,这与霍英东等港商积极参政议政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和李嘉诚一贯坚持的顺应环境而不影响环境的商业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李嘉诚正是基于对政治的敏锐洞察才在日后的香港地产界如鱼得水,他深深的知道,香港作为一个殖民地,背靠中国,其经济走向和商业指标受到祖国大陆的深刻影响, 1958 年成立香港地产公司,即是他预见到香港将依托中国腹地成为重要的经济,流通和金融中心, 60- 年代开始的文革,使香港也倍受震荡,大量港人港资纷纷撤离香港,地产价格一度下滑,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嘉诚果断出击,购入大量地产,后又在经济回升时出手,一进一出奠定了他雄厚的资金实力,直到 1979 年,李嘉诚购入香港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浦,一战成名,从此香港经济的李嘉诚时代开始了。
1979 年后,中国经济改革开始,香港做为自由港,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李嘉诚继续施展他在资本和并购市场的长袖善舞,一个对政治具有敏锐嗅觉,并且拥有大量资本的商人,若是再加上在商业和经济上具备超前的眼光,那么这个人就是商业的全才,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就不奇怪了,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李嘉诚在商业上的完美被我们顶礼膜拜,他所倡导的竞争,财富,与英雄主义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今天的 30 岁左右的年轻人,无不把李嘉诚作为个人梦想的一个图腾,和平时代少见英雄,而李嘉诚似的成功商人可能是整个社会共同认同的英雄,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倡导者,李嘉诚给我们带来的重商,自强,独立的社会人文精神显然具有正面意义;
关于李嘉诚的故事很多,坊间流传甚广的,有一个李嘉诚花一百港币雇人从下水道打捞一个港币的故事,这从某个层面反衬了李嘉诚对财富的态度,那就是分文宝贵,决不虚度,有记者采访李嘉诚什么是财富,李嘉诚手指脚上的皮鞋说这就是财富,记者大惑,李嘉诚随即解释,因为这双鞋已经在我脚上穿了七年了,如果说这些故事仍有杜撰的嫌疑的话,那么李嘉诚在出席西部某省的一个投资洽谈会上说过的一句话却货真价实,他说我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拿出一亿港币决不眨眼,但是谁要是拿他的一个港币去挥霍,他决不能容忍,这句话隐藏在后面的含义就是我李嘉诚有钱,但是这钱是拿来办事的,不是拿来浪费的,可以想见,这种对财富的严谨态度是李嘉诚一生成功的关键,作为出生在中国潮汕地区的中国人,李嘉诚身上一直保有中国传统的勤俭之风,在对李嘉诚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关注其财富的成长手段,而忽略了其对财富的务实态度,大有舍本求末之势,李嘉诚作为华商,颇有传统国人报效家国的理想主义,他自己就放言自己在汕头的投资不赚一分钱,他更是投资 20 亿创办汕头大学,李嘉诚一方面报销家国,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家国怀有复杂的情感,对政治与时局的迷惑曾使他一度拥有新加坡护照,虽然声言永不迁出香港,但他的投资正偏重海外,在诸多欧美企业已经在中国大陆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李嘉诚远未完成他在大陆的商业布局,而李嘉诚在欧洲却举巨资投入到前景未明的 3G 产业,也许在大陆他有难言之痛,曾经雄心万丈彰显其华界领袖的北京东方广场项目胎死腹中,至今已经 76 岁的李嘉诚仍然战斗在商界前线,作为现代华商财富最巨影响最大的一员,李嘉诚究竟还在追求什么?
李嘉诚追求的或许仅仅是一个梦想,或者是作为商人的生活方式,在香港,李嘉诚开着他那辆奔驰 600 ,下得车来,保镖跟随其后,目无表情,但酒店大堂的服务生已经是笑逐颜开,李嘉诚挥挥手,随从即向服务生每人散发 1000 港币作为小费,这样的场景是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场景,财富对于富豪来说,仅仅具备数字上的象征意义,李嘉诚若是再有 50 年,他也许有可能成为世界首富,但是即使有这样的奇迹和际遇,成为世界首富后的李嘉诚的新目标又是什么?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有一点杞人忧天,但是站在金字塔的最高处,我相信任何人都难免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庆幸的是,李嘉诚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东方商人,一直保持着他清醒的头脑和谦逊的品格,即使是在汕头大学的成立典礼上,作为创办人的他完全有理由将自己的名字签到来宾册的第一页,但是李嘉诚翻到第三页才签下自己的名字。
香港是众所周知的“文化沙漠”,这样一个中西合璧的弹丸之地,所产生出来的是华人世界的流行文化,四大天王和武侠小说,无厘头电影,这些文化以他的通俗,浅显,易于复制成为青年一代最为欢迎的文化快餐,香港人既没有中国传统之中的那种正统,严肃与自闭,也不似欧美人那样的个性张扬,但是香港却以弹丸之地创造了让人眩目的商业奇迹,不仅仅是李嘉诚,还有包玉刚,李兆基,霍英东……,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奋斗成为华人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商业巨子,李嘉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恰恰是香港文化当中最积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面,那就是崇尚个人奋斗,追求财富成功,实现辉煌人生,这种文化形态今天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昨天仍然在读着《安妮宝贝》,今天又手捧《李嘉诚》,我们的社会文化已趋于多元,上海的小资可能正热衷于颓废的音乐和文字,而另一部分人,却走在财富的道路上,顺应着李嘉诚们的指引,向着梦想出发。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 有0 条评论,查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