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et硅谷动力专稿】凯文•罗林斯走了,迫于业绩压力走了;迈克尔•戴尔又回来了,为了重振戴尔而来。与此同时,戴尔的最大竞争对手惠普却是喜笑颜天,再现辉煌。2006年,惠普收入创记录地达到了917亿美元,首次超越IBM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IT企业。
业内两巨头,地位一升一降,形势一喜一忧。作为业界老三的联想,情况又如何?
|
截止去年年底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联想在大中华区电脑市场的销量上升17%,季度内营业额达16亿美元,占总营业额40%。而在美洲地区,联想PC销量下跌4%,季度内综合营业额为10亿元,占总营业额26%。1月26日,联想美洲区总裁辞职,也充分映证了联想在美洲地区的尴尬困境。
联想集团财务总监马雪征坦然承认:“美洲依然是个问题,我们仍在赔钱,销售收入也在下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三强鏖战的格局中,联想没有惠普的尽情欢笑,亦没有戴尔的过度悲观。联想,仍在经历国际化的苦难之旅。
客观地讲,联想迈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一步,而且仍在以自己的顽强和执着引领着国企的国际化航向。可以说,联想这些年在美国市场并没有被惠普、戴尔等巨头击败,而在借助IBM的PC品牌形象一步步地获得海外客户的认可。
2006年,联想在美国市场进行业务重组,压缩运营成本,目前正在接近一个“临界点”。除此之外,联想还在美国市场上马不停蹄地涉足新的业务领域,比如,开展直销服务。去年,联想在美国市场推出了首批联想品牌的电脑,并与零售商百思买.结成了销售合作伙伴。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联想还在美国发起了一系列营销攻势,包括与NBA建立了营销合作伙伴关系。
联想也明白,在海外市场“心一直在悬着”,而且没有喘息的机会。联想更清楚,在海外市场,没有回头路可走。因为,前面有惠普、戴尔两条拦路虎,后面有Acer在加速追赶。留给联想的空间,正在被对手的前后夹击中一点点地压缩。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联想要在海外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出人头地,就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必须先从主观找原因,先解决自身的问题,学会美国人那样思考,适应美国人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以国内市场老大的心态在美国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或许,能否实现真正的本土化运作,是联想赢利美国市场的关键所在。
既然没有回头路可走,联想就不要患得患失,顾虑太多。综观业内IT巨头的成功,那一个在坚持惯性思维,那一个在坚持常理出牌。商场如战场,兵无常形,水无常态。联想在海外,也应该懂得博弈的变化和策略的调整。要因美国人的需求而变化,要因竞争对手的变化而调整。因势、因时而变,联想才能在海外市场应对自如,立足脚跟。
惠普再度雄起,戴尔面临危机,联想面临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联想,如能从惠普的东山再起中悟出一些道理,如能从戴尔的失落中吸取一些教训,或许,明天会成为IT业界一个真正的英雄。
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也许,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必然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苦旅,风雨之后见彩虹,我们期待联想能早日走出国际化苦旅的轮回,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树立一面旗帜。
我要评论 | 有0 条评论,查看评论 |